← 返回詩人列表

白居易

詩人介紹

白居易(772--846),字樂天,號香山居士。自號“酔吟先生”。祖籍太原[今屬山西]。到了其曾祖父時,又遷居下邽(音guī)(今陝西渭南北)。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鞏縣[河南鞏義]縣令,與當時的新鄭[屬河南]縣令是好友。見新鄭山川秀美,民風淳樸,白湟十分喜愛,就舉家遷移到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(今東郭寺)。 唐代宗大曆七年(公元772年2月28日)正月二十日,白居易在東郭宅降生了。小時候聰穎過人,5/6歲即學作詩,9歲便懂音韻。由於“家貧多故”,11/12歲便顛沛流離,接觸了人民的苦難生活。後到長安應試,以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得顧況賞識。落第後回家伏案苦讀,竟至口舌生瘡,手肘結繭。27歲中進士,因取中“拔萃”,授祕書省校書郎。唐憲宗元和年間,曾任翰林學士、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(東宮屬官,掌諷諫太子過失)。元和十年貶江州司馬,後移忠州刺史。唐穆宗時,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刺史、蘇州刺史。晚年以太子賓客及太子少傅分司東都。出任武宗會昌六年(846年)八月卒於洛陽[屬河南],享年75歲。著有《白氏長慶集》七十一卷。以44歲爲界,之前抱定“兼濟天下”之思,之後則“獨善其身”。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,諡號“文”,世稱白傅、白文公。人稱“詩魔”,和好友元稹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,主張“文章合爲時而著,歌詩合爲事而作”,強調繼承《詩經》的優良傳統和杜甫的創作精神,反對六朝以來的“嘲風雪,弄花草”的作品,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、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,即所謂“諷喻詩”(《新樂府》50首《秦中吟》10首),其中有反應人民疾苦的《觀刈麥》《繚綾》等,有諷刺橫徵暴斂的《重賦》《杜陵叟》等,有指責貪官強暴的《宿紫閣山北》《賣炭翁》等,有揭露豪門貴族荒淫驕橫的《輕肥》《買花》等,有表現對邊事和邊民關心的《西涼使》《縛戎人》等,有反對窮兵黷武的《新豐折臂翁》,有同情婦女悲慘命運的《上揚白髮人》《井底引銀瓶》《陵園妾》等。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,當時對外國也有一定影響.。其藝術成就最高的是長篇敘事抒情詩。 白居易的通俗好懂,傳說“白傅作詩,老婦皆懂”。 當顧況看到遞來的詩稿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署名白居易時,說:“長安米貴,‘白居’;不‘易’;啊!”當看到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”時,馬上讚歎:“有這樣的詩才,實在難得,就是走遍天下‘白居’;也‘易’;啊!” 主要作品 《長恨歌》《琵琶行》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《錢塘湖春行》《暮江吟》《憶江南》《大林寺桃花》《同李十一醉憶元九》《直中書史《長相思》《題岳陽樓》《觀刈麥》《宮詞》《問劉十九》《買花》《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》 早年熱心濟世,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,併力求通俗,所作《新樂府》、《秦中吟》共六十首,確實做到了“唯歌生民病”、“句句必盡規”,與杜甫的“三吏”、“三別”同爲著名的詩史。長篇敘事詩《長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。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,“宦途自此心長別,世事從今口不開”,但仍寫了許多好詩,爲百姓做過許多好事,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紀念他的白堤。晚年寄情山水,也寫過一些小詞。贈劉禹錫詩云:“古歌舊曲君休聽,聽取新詞《楊柳枝》”,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。其中《花非花》一首,頗具朦朧之美。 文學創作 後代劇作家也多有據白詩故事進行再創作,如白樸、洪昇根據《長恨歌》分別作《梧桐雨》、《長生殿》;馬致遠、蔣士銓據《琵琶行》分別作《青衫淚》、《四弦秋》。白詩詞句,也多爲宋、元、明話本所採用。白居易不屬韓柳文學團體,但也是新體古文的倡導者和創作者。其《策林》七十五篇,識見卓著,議論風發,詞暢意深,是追蹤賈誼《治安策》的政論文;《與元九書》洋洋灑灑,夾敘夾議,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。《草堂記》、《冷泉亭記》、《三遊洞序》、《荔枝圖序》等文,均文筆簡潔,旨趣雋永。爲唐代散文中的優秀之作。白居易還是詞創作的有力推動者,《憶江南》、《浪淘沙》、《花非花》、《長相思》諸小令,爲文人詞發展開拓了道路。 同詩仙李白、詩聖杜甫、詩豪劉禹錫、詩鬼李賀等,白居易被稱爲"詩魔"。

詩歌列表

長恨歌自河南經亂,關內阻飢,兄弟離散,各在一處.因望月有感,聊書所懷,寄上浮樑大兄,於潛七兄,烏江十五兄,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