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食
作者:韓翃
原文
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御柳斜。
日暮漢宮傳蠟燭,輕煙散入五侯家。
注釋
寒食:古代的節令之一,在清明前兩日。每年冬至以後的一百零五天,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爲寒食節。據左傳所載,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,沒想到他卻抱着大樹活活被燒死,晉國人爲了悼念他,每年的這一天禁火,只喫冷食,所以稱寒食。 春城:指春天的京城長安。 御柳:皇帝御花園裏的柳樹。 斜(xiá):爲了押韻,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。 漢宮:這裏指唐朝皇宮。 傳蠟燭:雖然寒食節禁火,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。 五侯:後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爲侯,世稱五侯。
譯文
【譯文】 春天,長安城處處飄飛着落花;寒食節,東風把御園柳枝斜。 黃昏時,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,輕煙散入了,新封的王侯之家。
賞析
【賞析】 韓翃:字君平,南陽(今屬河南)人。天寶進士。官至中書舍人,“大曆十才子”之一。原有詩集,後散佚,明人輯有《韓君平集》。 寒食春深,景物宜人,故詩中前二句先寫景。 “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御柳斜。”詩人立足高遠,視野寬闊,全城景物,盡在望中。“春城”一語,高度凝鍊而華美。“春”是自然節候,城是人間都邑,這兩者的結合,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。“無處不飛花”,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。春意濃郁,籠罩全城。詩人不說“處處飛花”,因爲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,而說是“無處不飛花”,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,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。詩人不說“無處不開花”,而說“無處不飛花”,除了“飛”字的動態強烈,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,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。“飛花”,就是落花隨風飛舞。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。不說“落花”而說“飛花”,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。一個“飛”字,蘊意深遠。由此我們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煉字的功夫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這首詩能傳誦千古,主要是其中的警句“春城無處不飛花”,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,就在一個“飛”字。 “寒食東風御柳斜”,春風吹遍全城,自然也吹入御苑。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。風是無形無影的,它的存在,只能由花之飛,柳之斜來間接感知。照此說來,一個“斜”字也是間接地寫風。 第三、四句,論者多認爲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。不過我們也不妨只視之爲風俗畫。“日暮漢宮傳蠟燭,輕煙散入五侯家”。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。唐代制度,清明日皇帝宣旨,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,以示恩寵。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,唯宮中可以燃燭。“日暮漢宮傳蠟燭”,皇帝特許重臣“五侯”也可破例燃燭,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。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,難怪由漢宮(實指唐朝宮廷)到五侯之家,沿途飄散的“輕煙”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。 由於後兩句旨在描寫宮庭生活,並且寫得輕靈佻脫,所以歷來頗受賞識。據孟棨《本事詩》載:唐德宗很欣賞韓翃此詩,特意賜予他“駕部郎中知制誥”的顯職。由於當時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,德宗特意親書此詩,並批道:“與此韓翃”。其詩倍受愛重若此。又據《唐音癸箋》載:“韓員外(翃)詩匠,意近於史,興致繁富,一篇一詠,朝士珍之。”從最高統治者到一般朝士,都偏愛此詩,很難說明詩人本意中含有譏刺。當然,如果讀者“感到”詩人意含諷喻,那也不足爲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