← 返回首頁

題破山寺後禪院

作者:常建

原文

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

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

山光悅鳥性,潭影空人心。

萬籟此俱寂,惟聞鐘磬音。

注釋

清晨:早晨。 入:進入。 古寺:指破山寺,也叫興福寺。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。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,唐鹹通九年,賜額“破山興福寺”。 初日:早上的太陽。 照:照耀。 高林:高樹之林。 曲:彎折、曲折。一作“竹”。 幽:幽靜。 禪房:僧侶們的住所。 山光:山的景色。 悅:用作動詞,使……高興。 鳥性:禽鳥的習性。 潭影:清澈潭水中的倒影。 空:使……空明,形容詞用作動詞。 人心:指人的塵世之心。破山寺裏有空心亭。 萬籟:各種聲音。籟,凡是能發出音響的孔都叫“籟”,此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音。 此:在此。即在後禪院。 俱:都。 鐘磬:寺院裏誦經,齋供時打擊鐘磬作爲信號。磬:(qìng)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。

譯文

【譯文】 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,朝陽映照着高高的樹林。 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,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。 山光秀麗怡悅羣鳥性情,碧潭映影淨化人的心靈。 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,只聽到院裏的鐘磬聲音……

賞析

【賞析】 “清晨入古寺,初日照高林。”首句“清晨”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。詩人一大早就“入古寺”,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嚮往之切。下句緊扣“清晨”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:初升的太陽,正照着寺院中高聳的樹林。“古寺”“高林”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。 “竹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”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,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、清寂的景色。“竹徑”,竹林叢中的小路。“幽處”幽靜的地方。“禪房”僧侶們的住所。“花木深”,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。 “山光悅鳥性,潭影空人心。”這一聯緊承上聯,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、清寂。“山光”山中的景色。“悅”,用作動詞,使……歡悅。“空人心”,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。“空”,消除。形容詞用作動詞,“使……空”。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,實際上,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。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,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,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。這兩句詩以動顯靜,因景生情,含蓄雋永。 以上四句,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,運用了以靜顯靜,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,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、安詳和平、自然高遠的境界。“萬籟此俱寂,但餘鐘磬音。”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,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,以動顯靜,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。“萬籟”,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。“俱”,都,全部。“寂”,寂靜,沒有聲音。成語“萬籟俱寂”出於此句。“磬”,是石或玉製的打擊樂器。和尚在唸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,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。 小結:這首詩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、幽深寂靜的境界,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。全詩層次分明,意境幽深,寓意含蓄,簡潔明淨,感染力強。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“曲徑通幽”“萬籟俱寂”,沿用至今。 在這首詩中,詩人描寫了古寺什麼樣的氛圍?這樣的氛圍與詩人的心情有什麼關係?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,入興福寺,旭日初昇,光照山上樹林。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爲“叢林”,所以“高林”兼有稱頌禪院之意,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着禮讚佛宇之情。然後,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,走到幽深的後院,發現誦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。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,使詩人驚歎,陶醉,忘情地欣賞起來。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着日照的光彩,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;走到清清的水潭旁,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,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。佛門即空門。佛家說,出家人禪定之後,“雖復飲食,而以禪悅爲味”(《維摩經·方便品》),精神上極爲純淨怡悅。此刻此景此情,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,擺脫了塵世一切煩惱,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,無憂無慮。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,只有鐘磬之音,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。顯然,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,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,寄託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