← 返回首頁

渡荊門送別

作者:李白

原文

渡遠荊門外,來從楚國遊。

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。

月下飛天鏡,雲生結海樓。

仍憐故鄉水,萬里送行舟。

注釋

荊門:即荊門山,在現在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,與北岸虎牙山對峙,形勢險要,戰國時楚國的門戶。 楚國:楚地,指今湖南,湖北一帶,古楚國之地。 平野:平坦廣闊的原野。 江:長江。 大荒:廣闊無際的田野。 月下飛天鏡:明月映入江水,如同飛下的天鏡。下:移下。 海樓:海市蜃樓,這裏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。 仍:依然。 憐:愛。一本作“連”。 故鄉水: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。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,把四川稱作故鄉。 萬里:比喻行程之遠。

譯文

【譯文】 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,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遊。 崇山隨着荒野出現漸漸逝盡,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。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,雲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。 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,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。

賞析

【賞析】 唐開元十四年(726),詩人懷着“仗劍去國,辭親遠遊”之情,出蜀東下,此詩即在旅遊途中所作。從詩意看,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,是在舟中吟送的。清朝沈德潛認爲,詩中無“送別”意,題中“送別”二字可刪,是不確的。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,然而仔細揣摩,“送別”之意猶在,足見椽筆功夫。 “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”與杜甫的“星垂平野闊,月湧大江流”,可比功力。或認爲李是行舟流覽,杜則停舟細看。此說頗是在理。 “渡遠荊門外,來從楚國遊。”交待到達地點,爲下文寫思鄉之情作鋪墊。“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。”以遊動的視角寫出了景物的變化,船由蜀地到荊門,山巒從作者的眼中一點一點的消失,奔騰的水從山巒中奔向江河中。景中蘊藏着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的近景與遠景。“月下飛天鏡,雲生結海樓”河道迂曲,流速減緩。晚上依難捨。“仍憐故鄉水,萬里送行舟”: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,而說故鄉之水戀他。這首詩寫出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,詩以濃重的懷念與惜別之情結尾,言有盡而情無窮。引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。荊門,即荊門山,位於今湖北宜都縣西北,長江南岸,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,形勢險要,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。“仍憐故鄉水,萬里送行舟。”詩人從“五歲誦六甲”起,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,一向在四川生活,讀書於戴天山上,遊覽峨隱居青城,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,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,初次離別,他怎能不無限留戀,依依難捨呢?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,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捨地一路送我遠行,懷着深情厚意,萬里送行舟,從對面寫來,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。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,言有盡而情無窮。詩題中的“送別”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,詩中並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。清沈德潛認爲“詩中無送別意,題中二字可刪”(《唐詩別裁》),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。這首詩意境高遠,風格雄健,形象奇偉,想象瑰麗。“山隨平野盡,江入大荒流”,寫得逼真如畫,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,成爲膾炙人口的佳句。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“咫尺應須論萬里”,那麼,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,以一當十,容量豐富,包涵長江中游數萬裏山勢與水流的景色,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。